行銷漏斗,不專屬於行銷,而是一種分類方式、一個流程
一個讓客戶從不認識你的品牌,到最後變成死忠會員、鐵粉的過程
漏斗切入點:從對品牌有沒有印象
- 新客 = 完全沒有看過品牌
- 有初步印象 = 看過你貼文的、看過影片25%、進過網站瀏覽
- 有高度印象 = 進過網站2-3次且有互動過
- 會員 = 有購買過

在人數多的情況下,才有拆細、拆出很多層的必要
人數不多的狀況下,應該先去擴展漏斗上層

把實務套入,行銷漏斗就會變成一個「思考框架」
但若是套入沒有效果,就不要硬套。千萬不要照本宣科地使用
行銷漏斗的應用
做行銷的時候,你到底是在對哪一層的人在說話?
第1層:
針對完全不認識品牌的人
溝通點→產品訴求、 KOL開箱介紹
不要在這個階段提價格(除非你想要用價格去做品牌)
第2層:
有印象但不太深刻的人
溝通點→增加接觸機會、多互動、帶入產品口碑、品牌理念、訴求
第3層:
印象較深刻的族群
看完頁面、有互動過
溝通點→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
- 更多的附加價值
- 解決客戶在購買上、使用上的疑慮
行銷漏斗就是把人與人認識的過程具象化
行銷漏斗的過程,跟人與人認識的過程非常像
想想朋友介紹你跟他的朋友認識
當下→講述一下彼此的工作、個性、興趣、平常喜歡做的事
有聯絡方式後
私下→聊天相處過程發現共通點
有幾次的交流機會後,慢慢變成好友
所以,如果第一次遇到消費者就提「價格」(很便宜、很划算)
會給人一種廉價感
在對方還沒感受到價值前,就急著問別人要不要買
(像拙劣的保險業務,都還沒聽你的生活情境、需求,就急著推你買某某保險)
現在的成效就像是行銷漏斗的平均分數
有時候不是哪裡做不好,是整體卡住停滯而不好
想當初的高中段考,你是第10名
國文80、英文95分、數學30分、社會70、自然80
你想要提升排名
覺得英文是你的拿手項目要精進英文到100當然ok
但成長的幅度很有限,而且也要花費相對多的精力且困難度高
但數學拉到60分,對整體提昇的幅度差別就很大
所以,可以透過行銷漏斗去觀察
在目前品牌歷程中,最容易忽略和哪一層的人溝通
或是哪一層的人流失率比較高
針對那個族群的轉換做優化
你要針對哪一群人溝通?
完全未購買過的人?
觀望中的人?
VIP會員?
對於觀望者,要有更好入手的產品
VIP會員(就是想花錢、更高單價、更獨特、更限量)
↑
Now
↓
觀望者(更好入手的產品)
注意:不能再往基本款或是獨特進階款前進時,把區間拉大到換了一批人
區間仍要是原本那群受眾
找出你的客群可以消費的區間
並且同時滿足
- 入門者好入手
- VVIP想要的獨特性產品
大眾、小眾是一個假議題、一個商業手段。
因為每個人都想要成為「特別」的人
但特別並非絕對,而是相對於哪些族群來說不一樣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,有些人非常適合跟群眾說話
有些人只喜歡跟懂的人溝通
都是ok的,因為屬性不一樣、階段也有可能不同
知道最完美的狀態是什麼就好,可以朝著那個方向前進,但不要對完美有過分的偏執
因為在追求完美過程中一定會放棄什麼,那最終就不是完美
不要去羨慕、追求別人的看起來很厲害的成功
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成功
找到屬於身心平衡就是一種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