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使用者瀏覽網頁時的步驟去拆解,追蹤關鍵指標

效益(ROAS)
為什麼這幾個環節重要?
用以下範例來算看看就知道
假設,有一間叫做ABC的電商網站,平均客單價 $1,000、轉換率3%
月廣告投放金額$100,000
看看在不同指標高低的狀況下,最終業績會差多少

「優化得好,業績就是翻倍差異」
數據沒有絕對值,而是相對值
是跟上週比較起來偏高、跟上一檔投放起來變高,還是跟某某素材比較起來點擊率差
以下整理幾個廣告投放過後,可能會發生的問題
一、CPM好高、變貴
【可能原因】
a. 受眾:可能是你選擇的目標受眾數量太小,廣告持續投放所以變貴
b. 競爭:雙11、電商大檔
別說你的競品想搶客人,就連不是你的競品品牌,都會在那段時間加大預算投放,以Facebook標籤來說一樣可能投到你的目標受眾上
【解決方案】
這時候可以嘗試看看,用影片或是GIF格式的素材
除了增加吸引力以外,相對於圖片,CPM也有機會下降
或是更換範圍廣泛一些的目標受眾測試
二、CTR低、CPC高
【可能原因】
你的素材,不吸引人
一般來說轉換廣告的標準會是1%,不同產業甚至標準抓3-5%都不為過
如果連1%都不到,基本上廣告可以先停掉,先好好審視貼文哪邊出問題!
【常見問題】
- 我不認識你,就跟我說你多便宜
這是過去在活動檔期投放時,蠻常出現的問題之一
「只講促銷、不講功效」
消費者在意的是,買回去之後對生活有什麼改善
如果沒有能夠把改善的痛點明白告知,那再便宜都沒有吸引力
(當然也會有例外的時候,像是如果你的品牌夠大、或是產品無需過多市場教育、介紹)
2. 有講痛點,但這個點對我來說不痛
同樣一款商品,每個人買的理由不同
同樣一塊蛋糕,有人買是因為肚子餓、有人則是買來送人
消費者的痛點有百百種,只能持續去測試
最快的方式就是持續更換文案、抓到一個有效的痛點之後
針對這個方向去優化素材再加以放大
【解決方案】
- 講產品如何解決、改善使用者生活
換位思考,想像目標受眾的使用情境,用故事去吸引他們
2. 針對圖片、文案進行優化
思考是不是文案沒有打中痛點,又或是圖片中的重點不夠明顯
讓消費者沒興趣再觀看下去
三、流量ok,但轉換率低
消費者都願意進來看了,卻沒有購買意願
【常見問題】
- 廣告和網站頁面不符
舉例,你在廣告中主打某項賣點,使用者因為這項痛點被吸引
想要了解更多,卻找不到網頁中相關資料
購買意願也就沒那麼高了
2. 商品單價偏高
高單價的商品(價格在$3,000-5,000以上)
相對$2,000以下的商品,消費者在購物時會思考比較多
又或者有其他競品可以比較參考
這時候不太可能只用2-3次廣告溝通就成交
像是如果家中要換一台冷氣
你覺得有可能看過幾次廣告就下單嗎?
一定會逛一下網站、再去論壇看看其他人評價、去youtube看開箱
會透過好幾次的溝通最後才會下單(最慘的是最後還不一定在你這邊下單)
3. 運費太高
如果可以,測試看看不同階級的運費,對應出來的轉換率
評估差異
4.結帳流程有問題
以使用者角度操作,在網站上實際下單一次,記錄在整個購物流程體驗上,有哪邊不順的地方並進行優化
看會不會是沒有信用卡付款後跳出錯誤畫面,或者是結帳按鈕不明顯
這些都有可能影響消費者最終下單意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