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法1:知己知彼,參考競品
這絕對是投放中不可或缺的一步
找3個競品的粉專
花半小時逛逛、看看哪篇貼文的留言、分享最多
從中觀察文案的方向、素材的呈現方式
再者,觀察下面留言,看看消費者都寫些什麼
「這些留言,都是顧客最真實的反饋」
也許可以從中獲得一些,在產品/服務上可以再進一步優化的地方
逛完之後,開始等待臉書在你身上貼的標籤生效!
(這邊就舉3個母親節蛋糕的案例)



等競品的廣告打到你之後
點擊右上角查詢
查看「為什麼我會看到這則廣告?」
就可以看到競品這次設定的受眾


把這些資料紀錄下來整理成資料庫
之後就不怕選擇受眾時沒方向了
方法2 高競爭的直接受眾 vs 高價值的間接受眾
如果你是一開始就已經有「想要投遞的目標受眾」
接下來這個方式,也許可以幫助你開發「新的高價值受眾」
以上面的例子來說,甜點最容易想到的不外乎

蛋糕、甜點、下午茶…等
這些受眾,就是「直接受眾」
第一眼看到就會聯想到的,這樣的標籤是跟甜點最直接的沒錯
「但你想得到的受眾,其他人也想得到」
→投放者多、競爭者也多
這時候換個角度想
「那些被貼上甜點標籤的人,身上不會有其他標籤嗎?」
如果從其他標籤去跟他接觸的話
不就可以達成同樣目的,還可以避開跟競品的廣告競價?
這就是讓你避開混戰,打開你自己的藍海 高價值「間接受眾」
這類的受眾發想,可以從他們個性、喜好、日常生活的延伸
方法3 相信AI的優化,選擇廣泛受眾
在受眾設定上只排除過去進站180天
(這是一群你已知輪廓的人、甚至應該要用line、EDM這類管道去溝通的,就不多花錢)
讓系統將你的貼文,去投放給不同人
但這個方式使用上,需要注意幾個點
1.投放的品項越大眾化,效果越好
像是甜點、小家電、手機殼、指甲油…等,若有其他特定規範、族群的品項,效果有限
2. 因為是讓系統自動去跑
所以就算投放成效很好,也沒辦法在事後得到有效的受眾樣貌(頂多只有地區、年齡)
3. AI自動優化的結果,不一定會是好的
有可能花了一大筆錢,但沒有轉換或是CPA很高
下這類的廣告,就會需要經常關注投放數據
以上就是廣告受眾設定的3種方式,看完之後馬上動手試試吧!